机制砂中石粉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浏览人次:868人 | 发布日期:2019年9月19日

在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粒径小于75µm颗粒,这些粉颗粒既可能是石粉也可能是泥粉。石粉和泥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物质,一方面石粉和泥粉粒径都比较小,在混凝土浆体中可以起到填充作用;另一份面二者的结构完全不同,石粉结构密实,对水仅存在表面物理吸附,而泥粉是类似于海绵的层状松散结构,吸水率较高,吸附水后通常会发生膨胀,进而影响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再次泥粉的主要成分时蒙脱石、伊利土和高岭土等对外加剂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石粉通常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细小颗粒,与母岩化学性质一致,对外加剂吸附较低。泥粉与石粉虽然在粒径是比较相近,但二者存在本质的区别,对混凝土产生的影响也大相径庭,随着机制砂中泥粉含量的增加,泥粉吸附水和外加剂的能力相应增加,混凝土用水量提高且坍落度损失加快。当泥粉含量较大时,也会对混凝土的强度、抗冻性、抗渗性等耐久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1)机制砂中石粉对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粒径小于75µm的石粉看作是一种惰性矿物掺合料,机制砂中的石粉可以调整胶凝材料的级配,尤其是在水泥细度较细的情况下造成胶凝材料中缺少45µm75µm的颗粒,机制砂石粉可以有效补充这一部分颗粒,改善胶凝材料体积的空隙率。

在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的变化选择合适石粉含量的机制砂,石粉含量太少起不到增加浆体体积改善工作性,降低混凝土泌水、离析的目的。石粉含量也不宜过高,过高造成需水量增加,混凝土工作性下降。因此要把握一个度的问题,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控制一个合适的范围:对于强度等级低于C30的混凝土,胶凝材料较少,机制砂中含有10%15%的石粉可以补充胶凝材料,增加浆体量,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但对于强度等级高于C60的混凝土而言,混凝土本身的胶凝材料较多,混凝土黏度较大,应适当控制石粉含量降低混凝土黏度,石粉含量宜控制在7%10%;强度等级大于C80的超高强混凝土的石粉含量应低于3%5%

2)机制砂中石粉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某一强度等级混凝土来说,随着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抗压强度先增加后降低。这是由于机制砂的石粉含量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少量的机制砂可以有效填充水泥石与骨料之间的空隙,提高混凝土密实度,随着机制砂含量的增加表现出混凝土强度随着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当石粉含量超过,该强度等级最佳含量时,会对混凝土的颗粒级配产生不利的影响,再加上石粉的比表面积过大,造成混凝土的需水量变大,和易性变差。

3)机制砂中石粉含量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

机制砂中的石粉可以有效改善混凝土材料的颗粒级配,降低混凝土材料的空隙率,阻止水泥水化过程中产生的毛细孔,石粉含量越大,阻断透水通道的能力越强,越有利于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另一方面,石粉比表面积较大可以有效改善中低强度混凝土的黏聚性和保水性,提高抗离析能力,降低水泥石的微观缺陷。

4)机制砂石粉含量对抗裂性的影响

机制砂石粉含量的增加将使混凝土的收缩增大,不利于混凝土塑性开裂的控制。对于低强度等级混凝土而言,机制砂石粉含量超过10%,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时间提前,裂缝的条数和宽度增加。而对于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机制砂石粉含量超过7%以后,混凝土抗裂性变差的情况更加明显。(文章来源:“砼话”微信公众号)